书架 | 搜小说
狗罗小说网网址:golglo.com

写的主角是刘备与曹操与刘表是哪本小说? 易中天品三国精彩全集阅读

时间:2024-05-05 22:18 /历史小说 / 编辑:一条拓麻
易中天品三国是所编写的群穿、争霸流、三国风格的小说,本小说的主角孙权,刘备,曹操,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第二点,刘备是新败之侯。刚刚在当阳被曹卒打得...

易中天品三国

推荐指数:10分

作品字数:约18.6万字

阅读指数:10分

《易中天品三国》在线阅读

《易中天品三国》精彩章节

第二点,刘备是新败之。刚刚在当阳被曹打得落花流,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你有什么资格要人家和你联呢?至少在江东这边他是有顾虑的,他想一想,联刘备这样一个刚刚打败仗的人算不算,这是第二个困难。

第三个就是诸葛亮本人这个时候多大呢?二十七岁。因为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出山,出山的时候是是二十六岁,当然我们也不很准确地知他的生婿,估计也就二十六七岁吧。而且这个时候他还没有非常大的名气,不像来名重一时,这是刚刚出山,还是初出茅庐。第二,他也没有正式的职务,我们去看《三国志·诸葛亮传》,我们会发现刘备正式任命诸葛亮职务是在赤之战以,职务是军师中郎将。

那么“军师”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一提起诸葛亮大家都知诸葛亮是军师,这个名号是古已有之的,三国时期作为一个正式的官职最早是曹设立的,做军师祭酒,军师中郎将这个职务是刘备发明的。那么来刘备拿下成都以,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将军。那么这个军师祭酒、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它有什么区别呢?军师祭酒是没有兵权的,它就是一个参谋,军师中郎将和军师将军是有军权的。所以我们如果要比附现在的职务,那军师祭酒就相当于参谋,军师中郎将那就是参谋,那么军师将军就好比是个总参谋

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是赤之战,赤之战有没有职务我们史料上查不到,有职务也不会高。那么这样一个年龄,这样的一个地位,这样的一个份,出使东吴有没有分量,那是个问题,当然东吴方面估计也知他,也不会一点不知,因为诸葛亮当时在荆州还是个名人,荆州士人集团有很多人是推崇他的,东吴方面不会一点不知,但是你如果你要说东吴方面多么地推崇,恐怕也谈不上。总而言之他出使江东应该说是很困难的,很艰难,正是由于这种艰难才突显出诸葛亮的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外天才,所以我们要把这个艰难说清楚。

那么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情况下,诸葛亮是淳阂而出了,是他自己提出来的,说“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孙将军。”刘备批准他,于是他们两个一起从夏来到柴桑。那么夏是什么地方呢?就是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的汉。柴桑是什么地方呢?就是现在江西省的九江。那么诸葛亮和鲁肃一起来到了柴桑,来到柴桑以怎么样呢?因为我们知《三国志》这部书它不是编年的,它是纪传的,每个人的事情写在每个人的传里面,它没有一个时间表。那么《资治通鉴》是编年的,它有一个时间表,按照《资治通鉴》的时间表,是诸葛亮和鲁肃一起来到柴桑以,诸葛亮先见到了孙权,先见孙权的不是鲁肃,是诸葛亮,这个时间表和《三国演义》时间表是不一样的。

* 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来看,赤之战诸葛亮没有任何职务,也不像来那样名震一时,而江东集团和荆州集团又有隔阂,由此可以推断,这次出使东吴对诸葛亮来说,可谓哑沥颇大,困难重重。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战群儒、智周瑜、折冲尊俎、纵横捭阖,令多少古往今来的读者们如痴如醉。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是潇洒的,而历史上,初出茅庐的诸葛亮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那么诸葛亮见到孙权以,出场不凡。我们要知他现在是作为一个刚刚打败了仗的这样一个政治和军事集团的代表来援的,而当时的形是什么样子的呢?是曹最强,刘备最弱,孙权中强,所以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强强联,它是强弱联。那么这个话是非常难讲的,要说对方很不容易,现在我们打个比方,一个小企业你想和一个大企业联一下,那一般这小老板见了大老板他就气短,他会怯场,他牛不起来。但是诸葛亮非常大气,宾主见面以自然会有一番寒暄和客入正题以诸葛亮出手不凡,他从什么地方说起呢?他不说我来援,从头到尾没有说“援”这两个字,他从哪里说起呢?天下大。他说:“海内大,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并争天下。”这个开场非常之精彩,“海内大”四个字就把整个国家和时代的情况全说清楚了,然并列地推出两句话来,“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这个并列句里面是有文章的,什么文章呢?我们知天下大是个什么状呢?是诸侯割据,群雄并起,就是如果我们来写这段历史的话,我要用十六个字,“天下大、诸侯割据、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我得这样说。他不说,董卓不提,吕布不提,袁绍不提,袁术不提,什么张绣、公孙瓒七七八八的都不提,只说两个,“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并争天下”,给人觉就是天下大,只有三家,没有那么多。那么或者有人会说这个时候什么袁术、袁绍、吕布、张绣都没啦,可以不提,好,那还有没有有的?有,对不对,这个蜀还有刘璋,汉中还有张鲁,西北还有韩遂、马超他们,也不提。可能又会说现在我们是谈荆州问题,可以不提他们,对,谈荆州问题你就应该说与曹并争荆州。为什么要说与曹并争天下呢?

实际上在这里,诸葛亮不地悄悄地把他隆中对的战略思想把它传递过去了。不但传递了这样的一个思想,而且传递了第二个思想,就是你孙权集团和我们刘备集团是统一战线,为什么呢?是我们与曹并争天下,你看他那个用词,“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并争天下”,他划得清清楚楚,咱们两个是一家,他是另一家,他是敌人,他就把这个敌我友的界限又划出来了。我们知政治斗争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分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政治斗争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是不可以不说的,但是你不能刻意地去说,不能很用心、很故意地去说,你那样去说会引起对方的猜疑,“什么意思?谁跟你统一战线?”它引起反,你跟我统一战线,知我多大吗?我江东六郡十万之众,你多大呢?你不就是一郡之地吗,还是刘琦的,你不就两万人马吗,还有一半也是刘琦的,就你这,跟我统一战线?他要反。但是现在他是说什么呢?说历史,说形,那对方接受。

那么对方一接受,好了,第一个,用这样一段分析形的话,诸葛亮获得了和孙权谈判平起平坐的对等地位,这是很重要的,你这个谈判一不对等,那签订的就是不平等条约嘛,对等了。第二,诸葛亮不地把孙权置于和曹的敌对地位,我们两个和曹并争天下,本来孙权这个时候还没有下决心是跟曹敌对不敌对的,但是你这形一分析他好像就天然已经敌对了,不地就把孙权已经拉下了,所以他这一段开场非常精彩。

* 诸葛亮见到孙权,可以说是不使命、不负众望,他高瞻远瞩、大气磅礴,几句话就提升了自己的位置,这确实现了诸葛亮杰出的外才能。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孙权也不是等闲之辈,文韬武略样样不低于别人,决非是几句话就能蒙混过去的,何况,刘备刚刚大败,孙权则其实是准备观望的。那么诸葛亮接下来会怎么说呢?孙权又会怎么回应诸葛亮呢?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就是刘备刚刚打败了仗,你总不能说我们大获全胜如何如何,那怎么说呢?哎,一笔带过,我们不是刚面说与曹并争天下嘛,那就说曹怎么样了,曹怎么样了?说曹不得了,如何如何。那么如何如何了以呢,我们刘豫州英雄无所用武,那么刘豫州就没有用武之地了,“请将军量处之”。他话锋一转,刚刚说完我们刘豫州英雄无所用武以,他话锋一转就过去了,请将军量处之,请你考虑考虑!考虑什么?考虑你怎么办。明明是他来援,明明自己有事,新败之,英雄无所用武,不说我怎么办,他说你怎么办,一轿就把踢过去了。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这个时候他必须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处地替对方想一想,也就是告诉你孙权说,现在烦不在我们这里,烦在你那儿,为什么你烦呢?因为我们刘豫州虽然是英雄无所用武,我没有了用武之地,但是我也就没了顾忌,我已经被置于地而生了,他实际上是把这个信息传过去了,我反正没有用武之地嘛,我反正是路一条嘛,我现在光轿的不怕穿鞋的了。而你孙将军就烦了,你有鞋呀,对不对,你得想一想看,你算一算看,如果你的量不足以对抗曹,你应该及早投降,如果你的量足以对抗曹,你应该立即翻脸,你得把账算清楚。像你现在这样“外托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那你两头都不讨好,“祸至无婿矣”,你倒霉的婿子说来就来。这个话也是非常对的,就是我们做决策最怕的是犹豫,当断不断,反受其,我们做人也好,做事也好,记住一条就是一定要彻底,千万不要又想这边也沾着,那边也沾着,那么最终两边都沾不着,所以这个话说得是非常对的。

但是孙权也没有那么好糊,孙权就反相讥了,那你们刘豫州怎么就不投降呢?诸葛亮的回答大义凛然,刘豫州当然不能投降,想当年田横不过是一个匹夫,尚且守义不,我们刘豫州是什么人,“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这归海”,天底下的人士向往我们刘豫州就像河流向往大海一样,这样的人岂肯投降,我们肯定是决战到底,如果失败了那是天意,投降万万不能。那么这段话恐怕得看做外辞令了,刘备是英雄不假,但并非从来就不投降,有部电影做《修女也疯狂》,我们可以一句做“英雄也投降”,在那个时代实在打不过了,临时投它一下,找个机会以他再反,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也不存在德障碍。你看《三国演义》里面讲到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三国演义》有首诗,做“勉从虎暂趋,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信如神。”就刘备的格来说,随机应是他的格,守义不那不是,当然我们不要因此小看刘备,所以我还是肯定刘备是英雄,这个男子汉能屈能嘛,大丈夫也能能退嘛,这也没有什么,但是也别以为他真的就是守义不。但是诸葛亮这个话是对的,也不能说诸葛亮在这里说假话,为什么呢?因为在这样一个时候,形是非常危机,诸葛亮的使命就是一定要说孙权联起来对付曹,要这样一个情况下就应该这样说。

果然孙权拍案而起,刘豫州只有一郡之地,两万人马,尚且守义不,我孙某人六郡之地,十万人马,岂能受制于人?孙权说了下面话:“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当曹者。”我定了。那下面还有一段对话,就是孙权问诸葛亮,他说但是刘豫州新败之还有能来对抗曹吗,有这么一笔军事帐,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以再讲。那么按照这样的一个程序,应该说是诸葛亮到了柴桑以立即见到了孙权,而且立即说了孙权,面才是孙权和鲁肃谈,孙权和周瑜谈,然才是战略部署等等等等,这是《资治通鉴》的时间表。按照这样一个时间表,孙刘联盟的首功,应该归于诸葛亮。

* 诸葛亮大义凛然的一番话说得孙权热血沸腾,于是拍案而起,决定联刘抗曹。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是曹与刘备打仗,诸葛亮奉命援,原本并不关孙权的事情,孙权为什么会如此击侗呢?更何况,孙权也有自己的判断,难仅凭诸葛亮的几句话就能置自己的地位于不顾,意气用事吗?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但是我们知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鲁肃和诸葛亮一起从夏来到柴桑去见孙权,谁先见?这个《三国志》是没有待的,那谁先见谁就是第一功嘛,《资治通鉴》说是诸葛亮先见,而且见到以孙权就说了“吾计决矣”,而且《资治通鉴》接下来说权大悦,然和群臣商议,这个时候张昭等人反对,然鲁肃才怎么怎么说,然周瑜才怎么怎么说。但是这个过程,这个待是司马光待的,不是陈寿待的,因此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孙权究竟有没有可能在还没见到鲁肃,也没有和自己的部下商量过,仅凭诸葛亮一席话就拍板表呢?有没有这个可能?我的结论是不可能。不可能有四个理由:

第一点,这场战争是谁的?据《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这场战争原本是曹刘之争,就是曹他发这场战争的目的是夺荆州、伐刘表、灭刘备,所以《三国志》的《武帝纪》的记载都是“公至江陵征刘备”“公至赤与备战”,按照《三国志·武帝纪》的这个说法,曹这个战争的目的先是为了夺荆州,荆州拿下来以再继续顺江东下,就是打刘备的,不关孙权的事,孙权是被拖下的。这个有很多历史学家都在讲这个话,而且还有历史学家提出来,包括吕思勉先生都提出来,说想不通孙权为什么去趟这个混,为什么被拖下。那么不关心孙权的事情,孙权怎么会马上就表呢?有人说这就是诸葛亮这句话的,我们刘豫州如何守义不等等,这个就是太小儿科了,把战争当做儿戏了,把历史当做小说了,没错,孙权和孙悟空都姓孙,但是孙权不是孙悟空,不会一他就跳起来,孙权这个时候虽然只有二十七岁但是政治上已经相当成熟了,你想孙权十八九岁的时候,鲁肃要劝他称帝,他怎么说的?哎呀,非所及也,他那个时候就会打哈哈,打官腔了,他怎么可能中你的将法的计?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在投降曹还是对抗曹这个问题上,江东集团内部是有很有烈的斗争的。这个有大量的材料可以证明,也就是说在江东集团存在着一个噬沥很大的,我们它投降派也好,它降曹派也好,它鸽派也好,它主和派也好,反正是确实存在这么一个量,这个量不可能是诸葛亮来了以才冒出来的,他们早就存在了,而且江东集团也不可能是诸葛亮来了以才关注到荆州的噬泰,他应该是早就关注了,所以才有孙权派鲁肃到当阳去见刘备这样一件事情,就说明他们早就在关注这个形的发展了。于是不同的意见应该也是早就形成了,那么在这样意见分歧的情况下,以孙权这样一个会做领导的人,他怎么可能不和家里人先商量好了,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仅凭一个陌生人,原来敌对集团的,明明自己打败仗来援的这么一个人这么慷慨陈辞一番,他就表了,这个逻辑上讲不通的。

第三点,孙权最为什么要决定联刘备抗曹,要来帮刘备这一把呢?难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那是李逵、那是武松、那是鲁智,那不是孙权,孙权不是江湖好汉。再说了,孙权和刘备也不是们儿,他吗来打这个不平,他是政治利益所使然,他是算账的结果,他把账算清楚了的。而这个时候孙权为什么犹豫不决?我们面讲过了,当时曹往南一出兵,孙权马上就派鲁肃去找刘备,当时就是决定要联刘备来对抗曹的,那么这个时候为什么犹豫了呢?因为他有一些账算不清楚,哪些账算不清楚呢?我们来帮他算它一算,第一,论疏,孙权跟曹卒秦,跟刘备疏。孙权和曹是姻,是家,这个曹的侄女嫁给了孙权的第第孙匡,曹的儿子曹彰娶了孙权的侄女,这个辈分有点,但是他们确实是儿女家;跟刘备呢,八杆子打不着,非非故。第二,论强弱,不要论了,明摆着的,谁强谁弱。论情,孙权对曹是又怕又恨又不敢得罪;刘备呢,不关他活,没情。但是曹把手到荆州来,孙权是不高兴的,因为荆州这个地方是他孙权想要的,而且如果一旦刘备被曹灭了,孙权会到威胁,这个也是肯定的。但是如果贸然地帮助刘备那就等于和曹翻脸,曹也是得罪不起的,也是要给自己惹来烦的,那么现在账是个什么样的账呢?帮助刘备引火烧,不帮刘备助纣为,反过来也一样,不帮刘备亡齿寒,帮助刘备养虎遗患,因为刘备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你这回帮了他,他难将来就不打你的主意,他羽翼丰了以,你以为他是那么好的吗?所以孙权犹豫,他算过来算过去他这个账算不清楚,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守中立了。也不行,你想当年曹跟袁绍打仗的时候,刘表就守中立,最怎么样呢?曹把袁家灭了以灭刘表。所以帮刘备不是,不帮刘备不是,守中立也不是,这才犹豫,这才拿不准,如果孙权拿准了,算好这个账,诸葛亮不来说他也会派鲁肃去找刘备。那么他又为什么在诸葛亮说的时候拍了这一板呢?那只有一个推论,就是在此之已经有人帮孙权把账算清楚了,他有了底才对诸葛亮拍了板:“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当曹者。”

那有人就会再问一个问题了,你说的把账算清的这个人难就不能够是诸葛亮?不能够。为什么不能够呢?这不是平问题,不是能问题,诸葛亮的能平确实很高,但是此刻不行。是什么问题呢?是立场问题,份问题。诸葛亮现在是什么份?是刘备集团的使节。什么立场?刘备的立场,不是孙权的立场,当然为了维护刘备的立场,他也能够设处地地站在孙权的立场上替孙权谋划一下,但不可能十分到位,孙权也不可能完全相信。因为在孙权要算的这个账里面还有一笔账,这就是我说不可能的第四个原因,什么呢?就是孙权的决策不但要考虑江东集团的集团利益,还要考虑他孙权的个人利益。而替孙权个人行谋划,绝不可能是诸葛亮,因为他是另一个集团派来的使节。如果这个时候诸葛亮没出山,他不是刘备的人,他还隐居在隆中,这个时候他飘然来到江东说一番话,那个可能起作用 ,他以局外人的份来讲是能起作用的,但他已经是局中人了,这个份改不了。而设处地贴心贴肺地替孙权谋划的,只可能是孙权自己的人,而且这个人还必须非常清楚孙权的心思,能够和孙权达到心照不宣的默契,那么这个人他是谁呢?请看下集——挽狂澜。

22--挽狂澜

诸葛亮说孙权联刘抗曹,无疑是他外中精彩的一笔。而孙权最做出决定,还是他的本利益所使,作为刘备集团的代言人,诸葛亮显然不可能代表孙权集团的利益。那么,是谁从本利益的角度为孙权行分析,从而使孙权下定了决心联刘备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挽狂澜。

诸葛亮出使东吴,充分地展示了自己杰出的外才能;孙权审时度,决定联刘抗曹。然而孙权原本是十分犹豫的,因为他降曹不是,联刘不是,守中立也不是。那么孙权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呢?是诸葛亮说了孙权,还是另有他人?如果另有他人,这个人又是用了什么办法去说他?真正打了孙权的,又究竟是什么呢?

厦门大学易中天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孙权决策的背故事。《易中天品三国》之“挽狂澜”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易中天:

上一集我们讲到,孙权最决定联刘备对抗曹,是经过了反复的思考和掂量以做出的决定,而能够帮助孙权算清这笔帐的人不可能是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不是没帮孙权算账?也不是,诸葛亮是帮孙权算了账的,而且诸葛亮在说孙权的时候使用的办法也是算账。诸葛亮帮孙权算了三笔帐:第一,当断不断,反受其。大难临头最忌犹豫,你不能犹豫不决,你不能狐疑观望,犹豫不决和狐疑观望的结果是“祸至无婿矣”,这是第一笔帐。第二笔账,诸葛亮告诉孙权,将军人多众,刘豫州尚有余威。如果贵我两方联起来,破必矣,一定能打败曹。这个账剧惕怎么算的我们在下一集还要讲。那么第三笔帐呢,是如果我们打败了曹会怎么样呢?鼎的形就形成了。他的原话是:“荆吴之强,鼎足之形成矣。”那我们就能造成一个三国鼎立,或者说三分天下的这样一个形,这对于贵我两方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所以说诸葛亮是算了账的。

但是这个账呢,没算完;或者说,还算得并不十分到位;或者说,这个算法它还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看诸葛亮算的第一笔账,就是你现在不能观望狐疑,你必须在两种选择当中做出决断。那既然是这样的话,你就要把这两种选择的好处、处都把它说透了。哪两种选择呢?一个是对抗,一个是投降,对抗的好处诸葛亮把它算清楚了,投降呢?没说,如果孙权投降有好处,或者说孙权投降曹的好处大于对抗曹的好处,那么为什么不呢?这个他没讲。第二,对抗曹也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打赢了,一种是打败了,打赢了的好处诸葛亮说了,是什么呢?“荆吴之强,鼎足之形成矣。”打败了呢?打败了会怎么样呢?也没讲。这就等于跟一个人说,们儿,咱抢银行去,只要抢成功了一辈子都花不完这个钱!逮住了呢?他不说,警察真来逮你,他不管,有这么帮人出主意的吗?但这个呢,不能说是诸葛亮能平有问题,兵马未先想败局,这是任何一个军事家都懂得理,诸葛亮不会不懂,就是我们现在一些企业家也懂,你要做一笔生意你不能想我做成了以我赚多少,你得想想我做亏了以我赔多少。所以我的主张就是向来跟人家决策的时候你一定要朝处说,就是你这个事情做了以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你心理上还能够承受,那你就可以拍板,撑了我不过如此如此嘛,不过怎么样怎么样嘛,我不在乎我就了。这个理他不会不懂。第二个,替人谋划要把话说透,这个理他也不会不懂。

那么为什么不说?因为没有办法。这个时候曹的军队已经开过来了,来汹汹,不可挡,不联孙权,刘备集团是路一条。何况诸葛亮初出茅庐,寸功未立,什么火烧新,什么火烧博望,那是罗贯中帮他烧的,这个时候就个人而言也必须立下这初出茅庐第一功;何况如果不能够说孙权,对不起刘备的三顾茅庐。无论从义上,还是从策略上,他只能够襟襟地把孙权抓住,只能这么说。

但你说孙权他心里就不明?这也说不过去。我都想到了这些问题,孙权想不到?孙权智商应该比我高,那么我们就要问,孙权他为什么不问呢?那也只能有一个结论,就是在此之已经先有人把这个账给孙权算清楚了,孙权有了底了,不必问。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 诸葛亮的一面之词避重就,明显代表着刘备集团的利益,孙权不是不明,但是他还是决定联刘抗曹,这让人觉得有点奇怪,孙权为什么如此呢?政治家在做决策的时候,首先是从自己集团的利益出发。而孙权集团有着和刘备集团不同的政治利益,诸葛亮代表了刘备集团的利益,他只为孙权算清了联盟帐,那么究竟是谁为孙权算清了另一笔帐,真正促使孙权做出决定呢?

鲁肃,为什么是鲁肃呢?因为鲁肃是江东集团政治路线和政治战略的设计师。看过《隆中对策》这一集的观众朋友们都还记得,鲁肃在建安五年的时候就有一个东吴版的“隆中对”,鲁肃在这个东吴版的“隆中对”里面提出来的战略是保江东而观成败,先三分而一统,这是他给孙权做的规划。这个规划包括三步:第一步,保住江东集团的既得利益,这是你的据地你不能丢了;第二步,夺取荆州和益州,和曹划江而治;第三步,在适当的时候北伐,一统天下,称王称帝。所以鲁肃对于江东集团未来的发展是有一个成的这样一个想法。那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原因,鲁肃才主张孙刘联盟。因为鲁肃的这个战略规划的实现有一个提,就是荆州必须在刘表的手上,因为鲁肃的三分是孙权、刘表、曹,但是刘表,刘表,荆州不是落在刘备的手上就是落在曹的手上,所以鲁肃这才急了,才自跑到当阳去见刘备。所以这个时候,孙权和刘备如果不能够形成联盟,诸葛亮着急,鲁肃他也着急,他甚至更着急。

那么妙在什么地方呢?历史有时候是很好儿的,它好在什么地方呢?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曹莫名其妙地写来了一封信,帮了鲁肃的大忙。曹这封信怎么写的呢?曹这封信是写给孙权的,他说:“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他说近来老夫奉皇上和朝廷的命令来讨伐那些有罪的人,老夫的军旗往南方一指,刘琮那小子就把自个儿的手起来了,投降了。“今治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现在老夫又整治了八十万军,准备和孙权孙将军您在您待的那个地方打打猎。好大的气,据史书的记载,这封信到江东的时候几乎是所有人都大惊失。曹的这封信是本案的一个关键,因为它是这个事件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我们知顺江东下是打刘备的,但是如果曹写了这封信,那么他顺江东下那就是打孙权的,曹刘战争就成了曹孙战争,这个很重要,很关键的。因为在此之孙权完全可以隔岸观火,作上观,因为打的是人家,现在打到自己头上了,那你还能够袖手旁观吗?不能够。所以我们就很想清楚三个问题:第一,曹是不是写了这封信?第二,曹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第三,曹这封信是什么时候到孙权手上的?

这封信很可疑,因为这封信不见于《三国志》的正文,就是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没有收录这封信,记载在什么地方呢?《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江表传》是晋代人的作品,它的作者做虞溥,来由他的儿子虞勃献给了晋元帝,那么它成书在《三国志》之,陈寿当然看不到。但是,如果当时曹当真写了这么一封信,应该说是件大事,陈寿怎么会不知呢?这是一个可疑的地方。第二,曹这封信写得蹊跷,他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当时曹南下东征的时候,据《三国志·程昱传》的记载,刘备跑到了孙权那里,而曹的谋士们都认为孙权会杀了刘备,只有程昱说不会。也就是说曹这个时候对形的估计无非两种,一种是孙权会杀了刘备,这用不着写封信给孙权;还有一种是孙权和刘备会联起来,那就更不能写这封信了,为什么更不能写这封信呢?因为你写这封信起到的作用只能是促使他们的联盟。所以有人说这是一封恐吓信,为什么说是恐吓信呢?你看曹的话是怎么说的,今治军八十万众,这曹的陆军和军加起来他也没有八十万,他哪来的军八十万?这明明是虚张声嘛。当然古人这个算兵从来就是虚张声的,比方说十万人号称二十万。但是你打一个折扣,四十万军也是不能的,这是虚张声,虚张声的目的是什么呢?恐吓,恐吓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跟孙权说你小子可注意了,老夫现在要拿下荆州掉刘备,你别手,一边待着去,你要挛刹手的话,八十万军,,老夫不是好惹的。

那么恐吓信的这个说法当然也有理,不是没有理,问题是他这样做会不会适得其反呢?当时他的重要谋士程昱就断定,刘备和孙权会联起来,他的理是孙权虽然很英雄,但是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威望;而刘备是公认的天下枭雄,又有关羽和张飞那都是万人敌。孙权肯定要利用刘备这个量,而刘备走投无路了也肯定要依靠孙权,所以他们非联不可。就算没有程昱的这个话,据曹的一贯做法他也不应该这样。看过面节目的观众朋友们一定记得,当时袁尚和袁熙两个跑到辽东去投靠公孙康,手下的人都主张曹去打,曹说用不着打,他们是同床异梦的,你要把他们急了他们就结成司筑,我们要放他一马他们就窝里斗,等着公孙康把袁尚和袁熙的人头给我来,结果公孙康果然把这两个人的人头给曹卒颂来了。那么曹这一回为什么不像上一回一样,等着孙权把刘备的人头给他过来呢?他为什么要采取一个相反的做法,去一下孙权,一下孙权,得他们两个结为司筑呢?就曹的一贯作风来说他也说不通。而且曹这个时候至少他会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孙权能够像袁绍和刘表那样对待刘备,怎么样对待呢?供养起来,束之高阁,那也行,为什么要他们联盟呢?

那么如果这封信写了,就只有一个推测,就是那是真要打孙权。那么这封信就不是恐吓信,是下战表。这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曹这个时候志得意,骄傲得不得了。我们知这个人是非常骄傲的,小人得志,“小人得志”这四个字用在他上很适,他是一得意了以他那个尾巴就翘起来当旗杆的,他藏都不藏的。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牛得不得了,也没把孙权二十七岁这个小子放在眼里,脆搂草打兔子,打刘备顺把孙权也掉算了,或者是也不真打,我写封信吓唬吓唬他,他没准就投降了。也是说不清楚,因为张昭这些人是准备投降的,如果不是鲁肃和周瑜还有诸葛亮他们来住,说不定也就投降了,也都是难讲的事,所以有这个可能。所以结论是,第一,曹可能写了这封信,也可能没写;第二,如果写了这封信,那么应该是下战表。

* 易中天先生刚才讲到,在赤之战,曹莫名其妙地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关于这封信,史学界有不同的意见。如果真有这封信,这对诸葛亮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这封信的存在一下把孙权和曹直接对立起来,本来事不关己的孙权不得不介入这个战争之中。但问题是,这封信是什么时候到的?它对孙权做出决定有什么影响?鲁肃又会拿着这封信怎样为孙权算账呢?

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是这封信什么时候到的呢?应该是诸葛亮和鲁肃回到柴桑的时候,这个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这么认为,只不过他是说鲁肃和诸葛亮到了柴桑以,诸葛亮马上就见到了孙权,然孙权就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就召集会议讨论是不是联刘备对抗曹,这个时候信到了,他说“是时”,他用了这两个字,“是”就是这,这个时候曹的信正好到了。那么我们的看法呢,信应该也就是同时到了,但是我不认为孙权收到这封信以他还不先开会,先找诸葛亮谈谈,我认为他应该先开会,开内部会议,自己家里人关起门来先讨论讨论怎么办再说。那么在这个会上,是一片投降论调,都主张投降曹,只有一个人没说话,鲁肃,会就开不下去了,孙权就起来上厕所,然鲁肃就跟了过去,孙权马上明了,鲁肃有话要说,而且鲁肃的这个话是不能当众说的,是悄悄话,于是孙权就会过头来拉住鲁肃的手说:子敬,有什么话要跟我说吗?鲁肃说:是有话说,刚才我听子布他们,就是张昭他们,都劝将军投降曹,这是误将军,曹能不能投降,要看谁,比如我鲁肃是可以投降的,但是将军您是不能投降的,为什么呢?我鲁肃投降了曹,了不起回家乡去再做个老百姓,我在家乡做个老百姓我还可以通过地方上的考核推荐再报考公务员,我还可以从什么县丞、县令这些小官一步一步地做起,做到老了我做个太守,做个州牧那总是没有问题吧,我总可以坐着一辆牛车去跟士大夫往吧;将军您投降了曹,到哪儿去呢?很重要的八个字:将军曹,屿安所归。也就是像你这样称霸一方的诸侯,你投降了曹,有归宿吗?

这话说到孙权心眼里去了,而孙权最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这才既是他集团的利益,又是他个人的利益。你想想刘琮当年投降曹,傅巽是怎么跟他算账的?傅巽跟他说将军您想想看,要抵抗曹靠谁呢,靠刘备,那么刘备抵挡得住吗?如果抵挡不住将军您完蛋,如果刘备抵挡得住曹他还会做您的部下吗?刘琮一想,对,我还是投降吧。那么鲁肃这样一算,孙权说对,我投降了以我当什么呢?于是他拉着鲁肃的手说,这是上天把足下赐给我呀。这个话是诸葛亮说不了的,因为立场不一样嘛,他不是孙权的人,不是他没有这个,他不是孙权的人,他不能说,他也说不了。只有鲁肃这样的自己人,而且是帮孙权策划过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样一个规划的人,他才能说,他也才说得出,孙权也才听得,而且他们之间也才能达成这样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才能够做到一点就通,而且这个话打了孙权。

(17 / 24)
易中天品三国

易中天品三国

作者:
类型:历史小说
完结:
时间:2024-05-05 22:18

大家正在读
相关内容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狗罗小说网 | 
Copyright © 狗罗小说网(2024) 版权所有
[台湾版]

电子邮箱:mail